打人咬人的孩子,心里到底在想什么?
【大部分时候,2岁左右幼儿的攻击行为是没有恶意的。好奇真是人的天性啊!】
打人、咬人是宝宝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表现
1、2 岁的宝宝习惯于用嘴巴和手探索世界,所以当宝宝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,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,他们就会用咬和拍打来表示不耐烦的情绪,对于萌牙阶段的宝宝来说,“咬”并非出于敌意,而是因为只有用力咬才能释放牙龈内部的压力。
2、3 岁的宝宝处于建立自我意识的时期,非常看重对所有权的保护,敌意和攻击行为其实是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反应。这些攻击行为有时候是出于自我防御,是宝宝在语言或力量上输于他人的时候,才会爆发出来的行为;有时也是因为敏感地接收到周围环境、父母情绪的变化,出于释放压力,表现为外在的攻击行为;还有时候可能是宝宝在模仿成人解决问题的方式。
孩子伸手就打人、张嘴就咬人,总是用“暴力”交往。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又恼火又无助,还得给人赔礼道歉。纳闷了!好好的孩子,怎么就学会欺负人了!面对这样的情况,我们应该怎么办?来,深呼吸,再深呼吸。1秒2秒……5秒后再去和孩子沟通
孩子欺负别人,我们心里冒火,大脑的杏仁核区域被激活,我们全都变成了一群瞬间失去理智、行为异常冲动的大傻瓜。而孩子呢,当斥责还不够严厉时,他会想“原来爸妈会变成这样,真好玩!”,如果斥责变成了暴力,孩子更是什么也听不进去,只觉得“爸妈不爱我了”而哇哇大哭。
久而久之,暴力复制,小孩变得更擅长用“欺负”这种暴力行为。
养孩子,懂他最重要。首先要想的是,他们欺负别人的原因是什么?
大部分时候,2岁左右幼儿的攻击行为是没有恶意的。好奇真是人的天性啊!
有时,也会是这样一种情况。倾听宝宝的内心活动:“我每天要学那么多新东西,总是遇到不明白的事情,但没人帮我……宝宝心里莫名地不舒服,小打小闹就自己跑出来了!
刚刚,妈妈抱了别的小孩,我不舒服。现在尿不湿满了,我又很不舒服……”还有,打人咬人会伤害别人?宝宝不知道啊!
婴儿的一些共情反应是纯粹、本能的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共情的能力会慢慢的内化至价值观,直至成为道德行为的核心。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William Damon研究表明:孩子一般要3岁左右才能逐步完善同理心。
知道了这些秘密之后,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:打人咬人,不代表他是坏孩子!用“暴力”来社交,这只是孩子社交发展上的一个过渡期,并且是可控的。
家长们具体该如何做呢?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则:
第一:冷静
深呼吸,冷静下来,生气于事无补~~这不就是你想要告诉熊孩子的话吗!特别是母亲,因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通常是不需要透过言语,仅通过与孩子共处的关系就能传输给孩子。如果他仍然不能平静下来,就用其他事物先引开注意力。这特别重要!
第二:理解
如果是他的玩具被抢了才哭的话,你可以这样说:
“妈妈知道这个玩具是你的,他抢了你的玩具,你很生气很不开心”——理解他的委屈,帮他梳理情绪。
“如果你现在不想分享,我们用嘴巴慢慢说,“我先玩,再给你玩”——他的不舒服被你理解后,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议。
“不过,妈妈更希望你和他一起玩这个玩具,我觉得这样更有意思”——再给出进一步的分享建议。
做妈的,不容易,还得给孩子下套!
第三:同理心
展现演技的时刻到了。假装你是那个被打的人,你可以在你孩子面前表演给他看,“如果你打了妈妈,妈妈会又痛又伤心”。虽然他还不能完全理解,但这是一个让他培养同理心的好机会。
第四:传递
这项技能,每个妈妈都很擅长:亲亲搂搂抱抱,全世界公认的爱的教育!“张开双手抱抱妈妈,对!再用小嘴巴亲亲妈妈!”瞬间,小屁孩的不舒服就能烟消云散啦。
等等,你是不是还忘掉一件事了!那个被打的孩子在求安慰。要记得要求你的孩子道歉噢!告诉他,“伤害别人,我们自己也会很不开心,所以要和别人说对不起很重要。”让他感觉这其中的因果关系。